Notice: Undefined offset: 0 in /usr/share/ssb/domains/ssb.i010.com/public_html/pages/theme/109/109_header.tpl on line 5

Notice: Undefined offset: 1 in /usr/share/ssb/domains/ssb.i010.com/public_html/pages/theme/109/109_header.tpl on line 7
功夫網

武林資料庫 > 武林知多啲 >

以武術重塑舞蹈 劉璐推開“武舞”之《門》

2013-06-19

 

 以武術重塑舞蹈 劉璐推開“武舞”之《門》

資料來源:中國互聯網 建霆

中國舞蹈與中國武術,都是中國兩種典型的身體文化。

武與舞的分野,並非如現代人所認知的那樣, 涇渭分明。一直以來,都有“武舞同源”一說。《中國武術史》中認為,武術與舞蹈,在原始文化形態中,本為一體:“執干戈而舞,就是武藝。”

武舞出現甚早。早在西元前10世紀,武舞便已廣泛用於郊廟祭祀以及朝賀,宴享等大典。舞時,舞者手持斧盾對擊,與音樂相和。商樂的《大灌》,與周樂的《大武》,均為“武舞”。西周時,軍隊亦經常以集體的武舞演練方式來增強軍隊的士氣。“象武”與“大武舞”,都是當時著名的“武舞”。

功夫舞劇《武.蹈——“門”》,以中華龍韻功夫表演團的武者為“舞者”,嘗試將武術與現代舞相融合;從當代藝術的角度重新讀解、編排傳統功夫,試圖將“武”融入“舞”,化“舞”為“武”,做出了一次大膽的嘗試。

最初,吸引導演劉璐的,是這些武者們身上樸實向上的氣質,原始的生命活力,剛健的精神。而這些,正是當下中國舞蹈所缺乏的。

在劉璐的眼中,無論是舞蹈,還是武術,都與概念無關,僅僅與身體的律動有關,與生命力有關。不同于林懷民在《水月》、《行草》中對太極動作的使用和表達,劉璐無意表現“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哲學與人文精神;她更加喜歡傳統功夫中技擊的部分,因為她覺得,那是一味追求“優美”的中國傳統舞蹈所缺乏的。

她很焦慮目前國內舞蹈界“陰柔”化的傾向:“國內的舞蹈作品越來越向陰柔、拗造型的方向發展,失去了身體應有的生機勃勃之美。”

劉璐是古典舞專業出身。上學時,經常被老師認為“不適合跳古典舞”,因為古典美人:“沒有笑這麼燦爛的。”

對生命力的拘束,對女性的壓抑和束縛,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醜陋和陰暗的部分。

武舞在唐代也很發達,被稱為“健舞”。著名的“劍器舞”,即屬於“健舞”。藝術是時代精神的一面鏡子。一個民族強盛的時代,它的國民精神必然是開放的,包容的,勇於探索和創新的。它的國民也必然是強健的,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

一副美好,健康,充滿活力的軀體,必然是力與美的結合。

對於這部舞劇,劉璐自己的定位,是“一次無國界合作的實驗性交流,中國特色的肢體演繹與世界文化的精彩旋律碰撞。”舞劇使用了大量的電子樂與搖滾樂,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功夫舞劇並非一個剛剛出現的新形式,劉璐也並非是功夫舞劇的始作俑者。相較之前的《武舞》、《功夫詩.九卷》等,《武.蹈——‘門’》的獨特之處,她沒有把思路停滯在傳統文化的展示,功夫技巧的炫耀這些較低的層面上,也無意追求更高的“天人合一”、“禪意”的境界。她回歸到了身體文化的本質,挖掘了傳統功夫和習武者身上最具生命感的那一面。

舞劇結尾,劉璐安排小夥子們在《男兒當自強》的歌曲中,裸著上身,齊齊在舞臺上展示刀槍棍戟等自兒時煉就的真功夫。那種激情與活力,汗水下肌膚閃亮的質感,點燃了劇場。

劉璐希望自己:“打造出好看的武術改變現在中外文化輸出的不平等”。她覺得:“一說武術就還是那麼古舊的東西,所以外國人都快沒興趣了。人家能把夢露做出塗鴉效果,其實武術也可以包裝得很好看。”

她希望給外國人看到中國人最有當代感,最有創意和活力的那一面。

“止戈為武”。真正的武功,不在於炫耀和宣揚武力,而恰恰在於“和”。

鳴謝:襄陽城

日期:2013619

熱門新聞

贊助商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