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資料庫 > 武林知多啲 >

記黃淳樑大師嫡傳弟子——“香港實用詠春”溫鑒良師傅(圖)

2011-01-23

 

記黃淳樑大師嫡傳弟子——“香港實用詠春”溫鑒良師傅

資料來源:中國互聯網青海 小陳

與傅彪切磋武技

與李小龍試戲

與入室弟子江達權于香港星光大道李小龍銅像前合照

    望著教臺上“鑒觀拳掌惟實用,良振國威傳詠春”的對聯時,曾任前皇家香港警隊保護要人組( 簡稱G4) 詠春拳總教練的溫鑒良師傅流露出堅定的眼神,那是對自己創立的“實用詠春”發展的信心,也是他作為詠春泰斗黃淳樑的嫡傳弟子,對恩師心存的永遠敬意。

    溫鑒良師傅是香港詠春界翹楚,備受敬重,獲世界詠春拳會2008 年度最佳師傅,現任實用詠春拳國際總會會長。除香港外,溫師傅的“黃淳樑系溫鑒良國際詠春拳”分館及弟子已遍及英國、德國、荷蘭、丹麥、法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及俄羅斯等地。回望與詠春結緣半個世紀的流金歲月,溫鑒良師傅也不禁有白駒過隙之歎。

    溫師傅在廣東省寶安縣一個小市鎮出生,童年在家鄉度過。每逢喜慶節日,必定會有外來的武術隊伍到鎮裏表演,平日沒機會學武的小孩,就趁機晝夜跟隨武術隊伍奔走,溫師傅也因而對武術產生興趣。他說:“我1959 年移居香港,到港的第一天,哥哥就建議我跟他一起去學詠春拳,當時我覺得詠春是站著打的,活動性不強,看起來不夠靈活。經哥哥耐心解釋後,我才知道詠春拳的速度原來可以很快,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固執與呆板。我哥哥與人稱“雙番北”的鄭北師傅是好朋友,鄭師傅把我介紹給他的師傅梁相認識,於是,梁相師傅成了我的詠春拳啟蒙老師。

    6、7 個月後,與梁師傅同是葉問大師高徒的黃淳樑師傅正式設館授徒,我轉投他的門下,為其最早期的弟子之一,自此追隨左右。恩師在1997 年百年歸老,我和他相處將近40 年,現在我的弟子都要先到他的墳前叩拜後才能入門。”回想起那段亦師亦友、亦父亦子的日子,溫師傅說:“恩師性格隨和,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從不會出言侮辱別人的功夫。他百分百地熱愛詠春拳,講求實力,也重視扎實的理論,會運用力學和幾何概念去鑽研技術。恩師不懈的研究精神和教育推廣,對詠春拳的發展確實有非常深遠的貢獻。

    上課時,恩師從不藏私,總會徹底地解說明白。他開館教學時強調三件事:一是馬步的重要性;二是運用腰部加強出拳的力量;三是要令出拳後隨之而來的肘部保持著最大的威力。這些理論令我感受到詠春拳澎湃的生命力。期間我也曾學過或觀摩過其他功夫,最後還是覺得詠春拳最適合自己,知道當初是誤解了它。”恩師黃淳樑有“講手王”之美譽。在香港,“講手”其實就是比武,這個稱謂能突出研究氣氛,減少火藥味。

    溫師傅說:“很多人學了一輩子功夫也不敢與人切磋。我的師傅當年體重不到55公斤,身邊有不少比他還要壯、身型還要好的師兄,而只有他敢於到處與人‘講手’,他這樣做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實踐拳理和研究心得。事實證明,師傅是個出色的拳手,也是個真正的學者,他做過很多研究,例如觸手可及是格鬥時最危險的距離,如何能攻守致勝極有難度,師傅研究過詠春拳獨有的‘黐手’後,認為這種以手為主的近身打法正好能解決問題,隨後,他亦總結出‘中線攻擊’和‘最短距離’等重要理論。”侍師的日子最令溫師傅難忘的,當然還少不了李小龍。他說:“李小龍是我的師叔,由於他入門時,葉問師爺年事已高,我的師傅就是他的授業師兄。

    雖然小龍學了很短時間的詠春拳便要到美國求學,期間仍和我師傅保持密切聯絡,甚至揚名後,兩人的感情依舊親厚。小龍回港後,也常找我師傅切磋討論拳法哲理。當時師傅的武館是我的第二個家,故常能看到他們交流,受益匪淺。”入門三年後,溫師傅得到恩師安排,也開始與同門或其他派別的高手“講手”,時勝時負,最重要的是失敗後,溫師傅會徹底檢討失敗的原因,不斷問自己為什麼這個招式不能致勝,應該怎樣改良它?改良之後又怎樣強化它……然後,他再通過“講手”去實踐和印證自己的想法。如此這般的年復一年,溫師傅為自己的“實用詠春”奠下了穩固的基石。

    對溫鑒良師傅來說,“實用”這兩個字的意義尤其深遠。“實用”是他生命的核心,“實用”是詠春拳發展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被媒體譽為“G4 禁軍教頭”的溫鑒良師傅,就是以其自創的“實用詠春拳”得到前皇家香港警隊的青睞,讓他為警隊精英進行一系列“空手保鏢術”的特訓。

    溫師傅說:“一般人學習功夫多隻著重講和姿勢,師傅叫這樣做就這樣做,不會過問理論依據。當年恩師隨葉問大師學拳時,不會在葉師後面跟著做就行了,而會去弄清楚每個手法的合理性、科學性和邏輯性。今天的‘實用詠春’是我精心地將恩師所教的招式,經過理解、實踐、深化出來的成果。我鍥而不捨地追求功夫更深層次的理解,是恩師的啟發,是個人的興趣,也是我與其他詠春拳師傅不同的地方。”

    談起“實用詠春”的特色,溫師傅耐心的解釋說道:“我教的‘實用詠春’仍然是傳統的‘小念頭’、‘尋橋’、‘標指’、‘木人樁’、‘八斬刀’和‘六點半棍法’,特別之處有五點。

    第一點,‘實用詠春’有‘五條中線’,不是只有一條。當年我聽恩師說‘交叉手’是定中線用的,自此我便不斷研究詠春的中線,花了很多時間去挖掘、分析、理解和實踐,最後整理出‘五條中線’學說,是‘實用詠春’重要的一環。

    第二點,肘要歸中。

    第三點,肩、肘、腕三個部位分別有45°、90°和135°的結構,在不同的情況下施用,以爭取全面控制的優勢,並將勁力發揮到極致,其中135°是‘一矢中的’的關鍵。

    第四點,腕要靈活。

    第五點,膝要松。

    溫師傅緊接著說:“操作時,更要做到腰、馬、手、氣、力同時合一,才能引發出驚人的爆炸力,這些也是‘實用詠春’的重點。我重視套路,也看重散招的練習。運用‘實用詠春’時縱是變化萬千,每個動作與所施的角度,都源自套路,一定能被還原回去,就如“立體魔方”( 港譯:扭計骰) 一樣,無論你把它扭成怎樣,最後必能被還原。”除了在恩師左右,溫師傅早年也曾在香港詠春體育會執教,直至恩師仙遊後,他才正式設館授徒,前後已有40 多年的教學經驗。

    “教學時,我會告訴你怎樣打,也會告訴你為什麼這樣打,因為我深信,只有梳理清楚每個招式的用處與出處,只有能夠把招式變化應用後還原,才是真正全方位地瞭解詠春拳,我希望有更多人能明白‘實用’的重要性。”事實證明,不少已擁有詠春師傅級別的人再求學于溫師傅,他們往往是與溫師傅比劃後,或聽他一席話後茅塞頓開,可見‘實用詠春’確有令人進步的力量。

    對於這個說法,在丹麥出生的華僑王佩兒點頭稱是。“我在丹麥是詠春拳教練,多年前與開武館的朋友到中國尋找詠春拳的根,途中到了溫師傅的武館。見到兩個陌生人到訪,溫師傅不像其他師傅般冷淡或戒備,反而很熱情的與我們交流。我倆均覺溫師傅很有見地,他解開了我們十多年來的疑問,讓我們領教到詠春拳原來這麼實用,背後的理論原來這麼科學。將溫師傅所講的與自己學過的比較,才知道以前學的是走了樣的詠春拳。最後,我們決定留下來跟溫師傅學藝,現在則香港、丹麥兩邊跑。”

    溫師傅有很多洋弟子每年都會定期來香港上課,或邀請他出國授課。與王佩兒一樣,Danilo Hajdukovic 也是溫師傅的第一批入室弟子,在澳洲已有二十多年習武經驗,自2004 年與師傅過了一招後,“實用詠春”的魔力令他放下了武術其他拳種,現更獲師傅委派為澳洲坎培拉分館館長。

    穿著一身唐裝的Danilo 說道:“我非常欽佩師傅的思想和技術,他是我見過最好的武者,演繹如行雲流水,舉手投足間能帶出詠春拳驚人的威力、速度和技巧,我認為‘實用詠春’是人文和科學的結晶。

    摻入個人修養,‘實用詠春’教導我深入剖析人與事的內在層面,學習發揮、改善和取捨;‘五條中線’是做人守中的法門,無論用那種方法對人,也要把好自己的中線,從師傅身上,我知道什麼叫做‘仁者無敵’。”一頭烏髮的溫師傅眼神炯炯,底氣十足,與傅彪切磋武技與李小龍試戲的劇照與入室弟子江達權于香港星光大道李小龍銅像前合照健步如飛。比劃招式時,雄壯的年輕人也要甘拜下風;與人交談時,一身長袍又凸顯出武者少有的儒雅氣質。無論怎麼看,溫師傅也不像65 歲的人,難道“實用詠春”也有養生效益?“對!”溫師傅答道。

    原來他為了加強詠春拳的威力與個人的體能素質,早年曾隨國內多位名師研習氣功,經過反復的思考、實踐和印證,溫師傅成功地把氣功融入拳法中,豐富了詠春拳的爆炸力和養生功能。“氣功對我幫助很大,它是腰、馬、手、氣、力合一的關鍵,我們要把氣練至可以隨意運用的境界。沒有氣的功夫只是外在的功夫,好像你打一個沒有氣的皮球時,只是皮球的外皮在抵抗;當你打一個充滿氣的皮球時,它強大的反彈力來自與內氣的結合。

    據我所知,傳統詠春拳很少強調或沒有很完善的體系去研究‘氣’,而‘實用詠春’的氣功則增添了養生功能。”看到“實用詠春”今天穩健的發展,溫鑒良師傅自言十分感謝恩師和前輩的提攜同門、朋友、家人和弟子們大力的支持。他說道:“我當年選擇詠春拳是正確的。黃淳樑師傅讓我體會到詠春拳的精萃,正如他曾說過,詠春拳有自己的觀念,有學術的根據,有時間和空間的計算比較,它否定‘絕招’之說,而是純粹以客觀條件去剖析每個動作在某一個時空的成功機率與可行性……詠春拳對我依然有非凡的吸引力。廣東人常說‘同台吃飯,各自修行’,我們或與別人學到一樣多的智慧,令自己進步還是退步,決定權永遠掌握在自己手裏。

    我珍惜每一個教誨,提煉每一個經驗。到今天,我仍然努力地揣摩拳法,積極地打磨自己,我追求的改變,是層次上的成熟改變,是發掘與深化的改變,而不是退步或走調的改變。‘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就是生生不息的前進。詠春拳本來就是歷史的產物,一輩子固守著拳法當然沒錯,而這種一成不變的態度不會令人再進步。功夫和科技都一樣,穿梭機面世後,現在仍不停地改良、試飛再改良,功夫也如是。我認為只要把握著拳法的核心精萃,順脈絡去分析和深化其應用層面,萬變不離其宗,這套拳法才能有生命力,有生命力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鳴謝:全球功夫網
日期:2011年1月23日

熱門新聞

贊助商戶